logo
当前位置 : 首页 > 协会新闻 > 脑健康与科研——世界...

新闻事件

脑健康与科研——世界华人麻醉医师协会年会(WACA 2019)纪实

作者:世界华人医师协会 时间:2019-09-18

2019年8月31下午,WACA 2019年会与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同期召开,在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开幕式中,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理事王向东教授代表世界华人麻醉联盟致辞。

王向东教授表示,世界华人近年来一直活跃于麻醉与脑科学研究的国际舞台上,屡有突破,本次WACA2019年会也将同期召开,期待未来脑科学与神经科学携手并进,大放异彩。

开幕式过后,WACA主席、弗吉尼亚大学麻醉学系左志义教授作主题报告。

在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型时期,左志义教授充分肯定了麻醉医师在脑科学时代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大家携手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麻醉机制的探索、意识的生物学基础、麻醉期间的脑功能监测、麻醉期间脑功能保护及疼痛的管理等。

WACA年会伊始,左志义教授介绍了世界华人麻醉医师协会的发展状况。

目前世界华人麻醉医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美国现有华人麻醉医师579名。自2017年9月世界华人麻醉医师协会成立以来,协会一直秉承促进麻醉、重症监护、疼痛管理和其他围术期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员之间的学术和临床交流与合作为宗旨,促进世界范围内华人麻醉医师的学术和临床交流,建立世界培训中心,培育麻醉和围术期医学专业人员。两年的时间,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脑健康报告专场

在脑健康报告会场,左志义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熊利泽院长,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谢仲淙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孟令忠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马大青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缪长虹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陈怀龙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平教授分别从围术期脑保护的研究方向出发,讲述各自研究领域进展,倡议维护围术期脑健康,改善患者预后。

熊利泽院长在《从脑保护到脑功能保护》中指出,脑保护概念应当改为脑功能保护,脑功能保护概念的引入有利于临床诊疗目标的确定,脑保护研究应以脑功能保护为目的,回归整合医学理念,符合医学发展方向。在此研究领域,熊利泽教授课题组在动物研究中验证了抑制MD2多肽对于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并继续在灵长类动物中证实了其有效性。

谢仲淙教授从实验室到临床,介绍了脑发育中的麻醉神经毒性相关研究结果。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手术麻醉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部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这些改变是否由麻醉因素引起仍然难以确定。目前关于麻醉对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共有三座高峰:GAS、MASK、PANDA研究,但是其主要结局主要是智商测试结果,并不能完全证实麻醉的神经毒性。基于此,谢仲淙教授研究团队探索了新生小鼠的大脑能量代谢变化,发现了新生小鼠脑能量低、Tau蛋白增加是造成新生小鼠大脑脆弱性、易发生认知功能变化的原因之一。

左志义教授在《围手术期大脑健康倡议,呼吁为改善患者的预后》中表示,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在高龄手术患者中发病率高,因此,临床中麻醉医师要做好术前筛查,并且要尽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保护围术期认知功能。身处脑科学时代,麻醉医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揭秘麻醉机制、意识的生物学基础、脑功能监测;在麻醉状态下进行脑缺血保护、防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术后谵妄;消除各种复杂疼痛,减少药物滥用和依赖等。

 

孟令忠教授介绍了血流动力学管理的新进展,并指出了目前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不足——缺乏对组织氧饱和度的监测。不同器官对血压高低的反应各不相同,手术中麻醉医师常常关注脑氧指标,而忽视了其他的器官和组织床。在一项刚结束的多中心研究中,孟令忠教授发现,动脉血压的变化和心排量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外周肌肉氧饱和度监测的干预对患者术后疾病转归有着积极意义。

缪长虹教授着重探讨了《围手术期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并且强调房颤患者术前抗凝及抗凝药的选择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

马大青教授详细阐述了围手术期器官损伤和细胞死亡机制,血管外科手术或其大型手术创伤可导致患者潜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器官损伤往往是全身的,而右美托咪定在保护肾脏、肺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经颈内动脉灌注低体温脑保护是近年来的研究新思路,选择性经颈内动脉内脑低温降温迅速、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无凝血功能障碍及免疫系统功能缺陷。为探究其具体机制和作用,陈怀龙教授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且就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小泛素样修饰蛋白化的影响加以介绍。

麻醉药物对发育期脑的神经毒性与否仍然是麻醉学的研究热点,赵平教授通过系列研究厘清母体麻醉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具体影响,并且证实了孕中期麻醉七氟醚暴露是通过干扰子代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学习记忆功能,总之,赵平教授建议,妊娠期避免手术,尽量推迟到分娩后,孕期母体常规运动锻炼有助于子代脑部发育。

“如何设计和开展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报告专场

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在“如何设计和开展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报告专场,左志义教授、孟令忠教授、谢仲淙教授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军教授现身说法,在撰写基金、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研究生教学领域传授自身经验。

学习如何设计和开展研究是每一位麻醉医师的必修课,孟令忠教授围绕围术期临床研究设计和执行简述了自身经验,并以实际的几项研究举例,详细说明了临床研究设计要准确,任何一个随机对照研究要进行样本量计算,且要对干预后的生理目标进行评判。

谢仲淙教授表示基金项目不能脱离临床,并且摘要是立项的依据,也是评审对基金项目的第一印象,尽管摘要字数有限,但是写好摘要十分重要。另外,项目中要提出新的想法,或者融入新的技术和新的运用,亦或是进行新的临床实践。

左志义教授提出了《关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不同,首先在进行基础研究之前,研究者应当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并且研究应当具备新颖性、临床实用性以及可行性。

杨建军教授在培养优秀研究生上独具心得,他指出要在初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制定基本规章制度,安排定期的课题进展汇报和小结,并且鼓励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临床工作能力,和学生共进退,砥砺前行。

麻醉教育专场

在麻醉教育专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教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童传耀教授,孟令忠教授,谢仲淙教授以及澳门仁伯爵医院梁晖教授立足麻醉医师的培养,从中外麻醉医师培训的不同角度探索未来国内的麻醉教育之路。

临床科研是麻醉教育的重要环节,临床科研对于麻醉医师个人及学科建设都非常关键,可以起到支撑和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临床试验是研究患者转归的研究,俞卫锋教授分别讲述了各种临床研究,如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等的设计与实施要略。

口试是评价住院医生临床能力的关键,还可提高麻醉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美国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包括六大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病人照护、沟通合作和终身学习。童传耀教授从监考官的角度出发,为住院医生传授了宝贵经验,同时鼓励青年麻醉科医生实践出真知,要充分掌握书本知识与危机处理的能力。

孟令忠教授过去一直在教学医院工作,会中他阐述了对于麻醉教育的真知灼见。作为一名学院式的临床医生,孟令忠教授认为麻醉医师要对教育要保持好奇之心,并且要在临床中不断训练自身的思维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师。

谢仲淙教授介绍了麻省总医院麻醉科的历史,以及院内的科研支持政策及既往科研成果,同时分享了麻省总医院对于住院医生的录取、培养、毕业的标准,除了对住院医师的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麻省总医院更着重于住院医师麻醉精神的培养。谢仲淙教授强调,对麻醉学的探索和热爱是成为合格麻醉医师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

刘进教授认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先临床,后科研”,四川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麻醉学独立开课、实习、考试、计分、以培养学生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重要组织脏器的保护和支持为主要目的。刘进教还授将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的培训基地比作靶场,华西医院通过教育为国家培训合格医师,为基地储备优秀师资,调整全科和各专科医师比例。

北京协和医院一向重视住院医师的培养,在此方面,负责住院医师教学工作的于春华教授有着独到体会。医教研管是麻醉科室建设的四大主要内容,住院医师培训是培养临床医生的孵化培育阶段。于春华教授表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之路,也是造就高水平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其过程重在规范,其结果体现同质。

麻醉专业本身就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晖教授认为减少麻醉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需要麻醉医师有一项额外的技能——非技术性技能,这和医学知识及临床技术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非技术性技能通常是认为因素,包括判断、决策、计划、交流以及领导力等种类,以上能力与是否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并不相关。

“麻醉医师面试病例集锦”一书的捐赠仪式

赠书环节人头攒动,会场年轻的麻醉医师队伍整齐,分别从俞卫锋教授和童传耀教授手中接过书本,他们将继续传承麻醉智慧,不断砥砺前行。

此次2019世界华人麻醉医师协会年会与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联合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协会影响力,并且双方将在一个充满机遇的医学领域加强沟通合作,拓展麻醉学科版图。